Workflow
消费舆警指数|爱康国宾事件持续发酵,企业与媒体如何共处?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31 21:28

舆情事件发展 - 事件起因于张女士在社交网站质疑爱康国宾十年体检未查出其肾癌晚期,2024年换机构后确诊[2] - 爱康国宾召开媒体说明会否认漏诊误诊,并起诉张女士"虚构事实、散布谣言"[2] - 公司创始人张黎刚发言称"几百元体检无法查出所有疾病"引发争议,舆情进一步发酵[2] - 爱康国宾后续声明称媒体"断章取义",保留追责权利[2] 企业回应内容 - 公司出示2023年体检报告显示已提示"左肾错构瘤可能、右肾钙化灶"并建议复查[4] - 公司强调外部专家评估结果支持"无漏诊误诊"结论,愿接受第三方鉴定[2] - 回应中未有效安抚消费者情绪,反而因创始人言论激化矛盾[3][4] 危机公关问题分析 - 沟通策略失误:创始人将矛盾归因于"公众对体检边界误解",与消费者立场对立[5][6] - 观点表达模糊:复杂语言结构导致核心信息不明确,未能有效引导舆论[7] - 次要矛盾转移:舆论焦点从"体检报告有效性"偏离至"董事长言论"[7] 行业核心争议 - 体检报告是否具备重大疾病筛查功能及医生告知义务履行情况[7] - 公众对体检服务价格与疾病检出能力的认知差异问题[5] - 行业需明确体检与疾病诊断的边界定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