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充分认识新质战斗力的军事革命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2025-08-01 06:22

新质战斗力概念提出背景 - 习近平主席因应时代之变、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发展之变,创造性提出新质战斗力概念,系统回答军队"打什么仗、怎么打仗"的问题[1] - 新质战斗力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抢占军事斗争制高点、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2] -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呈现无形、无声、无人趋势,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群体性涌现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3] 新质战斗力定义与演进 - 新质战斗力概念于2019年1月中央军委军事工作会议正式提出,2024年3月进一步强调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4] - 新质战斗力依托新兴科技手段和先进作战理念,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其核心在于全要素植入信息化基因、融进网络化通道[5] - 从传统战斗力到新质战斗力,体现了对世界百年大变局、科技革命趋势和军队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6] 军事革命与新质战斗力关系 - 军事革命是以颠覆性技术为引擎的系统工程,新质战斗力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和衡量标准[7] - 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高超声速、定向能、生物交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军事领域形成"技术群"[7] - 新质战斗力要求军队组织体系由科层制向网络化扁平化转变,由军种自成体系向任务牵引型力量组合转变[7] 新质战斗力发展路径 - 根本原则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支撑载体是科技创新,要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在智能无人系统等关键领域实现"弯道超车"[8] -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强化战斗精神培育[8] - 通过实战化训练模式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建立专业化对抗训练基地和"蓝军"部队,营造真打实抗的训练文化[13][14] 理论创新与战略价值 - 新质战斗力概念实现军事思想史上的三重超越:概念基底从机械能转向数据算法、要素构成从"人机协同"转向"人机智"三位一体、作战域从实体空间转向网络信息认知域[10] - 在军事学术史上实现术语创新,以"新"标识技术突变,以"质"表征战斗力结构质变,重塑战斗力生成底层逻辑[11] - 摆脱对外军术语的简单移植,显著提升我国军事科学研究在全球军事学术领域的话语权重[12] 现代战争形态变革 - 战争呈现无界化特征,时空特性发生重大变化,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战略战役战术界限趋于模糊[15] - 战斗力机理从物理能化学能主导的"点线运动"转向信息能智能主导的"面网运动",战争呈现无边无界形态[16] - 战争要素无明确界限,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呈现牵一地而动世界的"全球化"特征[16] 制胜机理革命性变化 - 从火力主导转向信息主导,作战对抗突出表现为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的系统较量[18] - 从战役对决转向战略博弈,通过兵棋系统等"战争预实践"平台实现未战层面的战略较量[18] - 从局部对抗转向整体作战,从要素对决转向新质决胜,新质战斗力成为战争胜负关键变量[18][19] 组织形态与指挥体系变革 - 要求军事指挥体系由传统科层制向"分布式网状结构"升级,确保秒级敏捷反应能力[19] - 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作战指挥日趋扁平化[19] - 组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等新型作战力量体系,为发展新质战斗力奠定组织基础[19] 新质生产力与战斗力融合 - 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新质战斗力发展程度,前者为后者提供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军事人才和作战理念[20]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虚拟现实和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彰显生产力与战斗力的内生机理统一性[21] - 推动创新链"双向嵌入",健全"军工需求清单"与"民用技术目录"对接平台,形成军民技术双向转化良性局面[22] 产业与人才支撑体系 - 推动产业链与作战链深度耦合,培育与新质战斗力配套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民用工业与国防科技工业互联互通[23] - 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智能无人系统、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和"工程师+指挥官"复合型人才[24] - 优化军地一体化发展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通用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为新质战斗力提供人才保障[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