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新闻网】翼龙食性研究新突破 中国翼龙化石首次发现植食性证据
中国新闻网·2025-08-01 09:5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翼龙作为最早具备主动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类群 其食性研究长期广受关注[3] - 古生物学界此前仅在翼龙食鱼上能达成共识 缺少直接化石证据[4] - 保留胃容物的翼龙化石全球仅发现6件 其中5件来自晚侏罗世 胃容物以鱼类残留为主[4] 研究团队与成果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与沈阳师范大学 巴西国家博物馆合作完成该项研究[3] - 研究团队首次在中国翼龙化石胃容物中发现植硅体及大量胃石 为翼龙植食性提供直接证据[3]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期刊 蒋顺兴副研究员与张鑫俊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汪筱林与吴妍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3] 研究方法与发现 - 研究标本胃容物长约7.7厘米 宽约2.9厘米 呈近椭圆形 通过CT扫描确认属于原位保存[6] - 从胃容物中提取出超过300个植硅体个体 形态包括多面体结构(可能属阔叶植物) 梭形(类似现代木本植物)和近似哑铃型(可能属被子植物)[6] - 胃容物中发现大量胃石 两个最大胃石位于前部 较小颗粒分布在后部 胃石通常用于帮助消化植物纤维[7] 证据验证过程 - 对化石围岩进行植硅体提取未发现任何植硅体 排除埋藏过程或现代污染的可能性[8] - 胃容物中未发现骨骼 鳞片或昆虫外骨骼碎片 排除以其他脊椎动物或外骨骼较厚昆虫为食的可能性[8] - 外骨骼较薄的无脊椎动物食性与大量胃石存在矛盾 因这类生物不需要大量胃石帮助消化[8] 研究结论 - 植硅体发现是翼龙植物食性的直接证据 胃石则是帮助研磨植物食物的重要佐证[8] - 虽然无法确认具体植物类型 但多种形态植硅体表明食物来源可能比较广泛[6] - 此项研究首次将植硅体分析应用至翼龙这类飞行爬行动物的食性研究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