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韧性保护体系
人民日报·2025-08-02 05:45
所谓韧性保护体系,就是一套能够具有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的文化遗产保护、风险管理与治理体系。这 套体系使文物在面对气候变化、外部冲击时,能够迅速进行弹性调适,管理者能够快速实行预警或者采 取避险措施。 气候变化已成为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气候变化一方面表现在气温、降水等平均值在较长一段 时间的变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气温、降水等变率的变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亦有不同材质 (土、木、砖、石等)的文化遗产。不同材质的文化遗产面对气候变化应该有不同的反应与韧性。我国 80%以上的遗址本体为土质,尤其在西北地区现存大量的土遗址。开展不同材质、不同地区的文物韧性 研究迫在眉睫,有区别、有重点、有针对性开展文物保护对策,特别要关注土、木质材料的文物对于气 候变化的反应。 由于历经风雨与岁月洗礼,文物的老化、劣化、糟朽不可避免,本体不同程度地在损毁。文物修复使其 恢复原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同时需要增强文物本体的抗外部冲击、抗侵蚀能力。今天的对"症"下"处 方"(修复办法),更强调在修复前对文物进行精细的科学探测、检测、研究、评估以及多种修复措施 的配套。仅仅"修旧如旧"还不够,还需要"修旧固体"。 有的文物遭受的损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