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抵心田,暖意润人心(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2025-08-02 06:00
城市公共纳凉服务 - 高温热浪促使城市开辟更多公共纳凉点,包括地铁站、空调车、防空洞等,体现精细化治理 [1] - 纳凉点不仅提供避暑功能,部分还免费提供书籍棋牌等附加服务,提升市民休闲体验 [1] - 户外劳动群体如外卖员、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成为主要受益者,获得休憩空间 [1] 社会需求与资源匹配 - 夏季"蹭空调"现象反映公共纳凉资源短缺,需通过城市建设精准匹配群众需求 [1] - 网友呼吁城市应兼顾不同群体需求(如"安全帽"与"公文包"),推动共享型服务 [1] - 期待更多创新举措提升高温下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人文关怀 [1] 媒体报道 - 《人民日报》关注公共纳凉议题,强调社会治理细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