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武汉:一群文人如何用笔墨筑起抗战长城?
中国新闻网·2025-08-02 14:03
武汉抗战文化背景 - 1938年武汉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吸引大批文化界人士聚集[4][5][6] -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民政府机关迁至武汉[4] - 1937年底武汉汇集一两百个文化团体,文化人数量达数千人[11]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 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总商会礼堂正式成立,周恩来称其团结程度"中国历史上少见"[15][17] - 选举老舍、郭沫若、茅盾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等为名誉理事,老舍任总务部主任[17] - 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推动作家深入前线创作报告文学[20][22] 抗战文艺创作与传播 - 老舍创作相声、大鼓词等通俗作品,田汉改编《江汉渔歌》等戏曲剧本[24] - 《抗战文艺》创刊至1946年,是唯一贯穿全面抗战时期的全国性文艺刊物[30][31] - 郭沫若主持政治部第三厅,组织救亡宣传活动[25][26] 组织发展与历史影响 - 1938年7月底"文协"总会迁至重庆,后在多地建立分会[32] - 与国际革命文学界联系,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战决心[33] - 现存武汉街头博物馆、雕塑群等历史遗迹[34][35][3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