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烽烟外的“小城大义”:澳门在抗战中从未缺位
中国新闻网·2025-08-02 21:03
中新社记者 郑嘉伟 "澳门社会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林发钦说,随着人口涌入,粮食短缺导致1942年至1944年大量居民饿 死,澳门街头常见"收尸队"运送遗体至氹仔"万人坑"。镜湖医院等机构全力救治难民与伤员,同善堂每 日施粥,普通市民则腾出家中阁楼安置逃难者。 中新社澳门8月2日电 题:烽烟外的"小城大义":澳门在抗战中从未缺位 回忆起大学刚毕业时做口述历史研究的日子,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澳门口述历史协 会会长林发钦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多受访澳门居民的诉说总是离不开"抗日战争",那段经历在老一辈澳门 居民身上打下深深烙印。 7月24日,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林发钦翻阅《抗战时期澳门 日志(上)》。 中新社记者 郑嘉伟 摄 他与记者回忆起一位澳门老人幼年随父亲逃难的故事。这位老人当年还是年仅六七岁的男孩,与父亲为 躲避战乱历经千辛万苦赶往澳门,行至珠海附近时,父子精疲力竭又感前途渺茫,父亲欲将他留给当地 远房亲戚以保存性命。生离死别之际,男孩及时追上父亲说:"爸爸,不管前路多难,我都要和你在一 起。"说到此处,林发钦热泪盈眶。 这类逃难故事在抗战时期的澳门几乎每天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