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网红医生”治治流量病
北京青年报·2025-08-04 09:01
行业监管环境与政策框架 - 互联网诊疗活动受到国家严格准入管理,只有具备相关资质并经主管部门审核的医疗机构才能开展[1] - 具有行医资格的医师需经其执业注册机构同意后方可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1] -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广告[1] “网红医生”违规行为分析 - 部分具有行医资格的“网红医生”将科普与问诊治疗混为一谈,在直播中夸大病情并向网友推销药物或保健品,涉嫌违反互联网诊疗和广告管理规定[2] - 部分“网红医生”实为护士或技师,其开展的实质性网络诊疗活动超出专业职能范围,涉嫌违反互联网诊疗规定并可能滑向非法行医[2] - 冒牌“假医生”打着科普或养生旗号蹭流量带货牟利,涉嫌坑蒙拐骗,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2] 平台责任与内容治理 - 相关社交平台需完善医疗健康类账号的身份审核机制,避免“平台认证”走过场[3] - 平台需优化算法并强化内容审核,坚决封堵假冒医生变相发布违规内容,不为违规视频传播提供便利[3] - 平台不应奉行“流量至上”原则,需承担起内容管理责任[3] 行业整治与未来发展 - 国家卫健委表态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严查借科普之名行互联网诊疗之实的行为[3] - 市场、网络等行业管理部门将加强协同,对医学相关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加强监督[3] - 行业需进一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大权威网络医疗科普建设力度以满足公众需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