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市场发展概况 - "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单一支付结算工具转型为集融资、流动性管理及货币政策传导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市场体系[1] - 上海票据交易所2016年成立标志市场进入电子化时代,基础设施完善推动市场展现蓬勃活力[1] - 2024年全国票据签发量达38.30万亿元,较2020年22.10万亿元增长73.3%,贴现量30.50万亿元较期初增长127%[3] 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2025年上半年票据承兑量20.06万亿元占GDP30%,贴现量16.00万亿元占GDP24%,与GDP增长协同效应显著[3] - 2024年中小微企业签票占比93.8%(22.6万家),贴现金额占比77.3%(23.60万亿元),成为解决融资难问题关键工具[4] - 再贴现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2024年末再贴现余额5758亿元,构建"央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高效信贷链条[4] 区域与结构性作用 - 山东通汇资本发行全国首单直接模式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临沂模式构建三大业务体系提升中小微融资便利性[5] - 2024年票据贴现利率1.51%较上年降27基点,低于1年期LPR均值183基点,优化信贷期限结构并改善融资主体结构[6] - 供应链票据实现核心企业信用传导,票交所与45家供应链平台直连提升业务效率[5] 制度与产品创新 -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修订缩短票据期限至6个月,《票据交易管理办法》明确票交所四大职能[7] - 工商银行推出"专精特享贴"等全生命周期产品,2024年前三季度战略领域贴现占比74.2%(1.8万亿元)[9] - 绿色票据取得突破,湖北发布全国首个《绿色票据认定指南》,明确认定标准与流程[8] 基础设施与风控 - 上海票交所完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整合,发布"一核两翼三支撑"发展规划,2024年信息披露平台覆盖超10万家企业[10][11] - 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广州银行"广银票享贴"、华兴银行系统智能化改造提升服务效率[12] - 风险防控实现多层次覆盖,电子签名技术降低伪假票据风险,2024年商票逾期名单披露5084家企业[13] 研究生态与人才培养 - 上海票交所定期发布《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建立专业数据库[14] - 票交所年均举办50+场培训覆盖万人次,江西财大开设《票据市场理论与实务》选修课培养专业人才[15] - 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中小金融机构能力提升,缩小与大型银行差距[15]
中国票据市场“十四五”改革发展回顾
证券时报网·2025-08-05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