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弥合数字鸿沟
人民日报·2025-08-06 06:21

数字鸿沟的现状与表现 - 全球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接入鸿沟”、“使用鸿沟”、“能力鸿沟”以及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智能鸿沟”[1] - 截至2024年底,全球仍有近26亿人未接入互联网,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高收入国家互联网使用率达93%,而最不发达国家仅为35%,内陆发展中国家为39%[2] - 数字鸿沟体现在不同群体在获取、处理、生成数字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差异,加剧了社会分化和全球发展不均衡[2]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 高质量数据集、先进算力资源及核心算法专利高度集中于技术先发国家及头部企业,全球约40%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集中在中美两国[5] - 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应用部署及持续运营维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受限于网络带宽不足、高延迟及不稳定的电力供应[5] - 全球有118个国家尚未有效纳入国际AI治理体系,仅约30%的发展中国家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与政策,各国在数据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法律法规差异显著[5] 人工智能技术的机遇与解决方案 - 轻量化模型与边缘计算技术突破提升人工智能在算力资源受限地区的应用能力,例如中国研发的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降低算力依赖[6] - 大语言模型、智能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减少语言障碍,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识别等技术帮助残障群体跨越数字鸿沟[6] - 开源模型与全球数据共享机制有助于降低发展中国家技术应用门槛,如Hugging Face等开源平台面向全球开放高质量基础模型[6] 国际合作与政策举措 - 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帮助共建国家和地区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帮助非洲建设通信骨干网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近7亿用户终端[3] - 世界互联网大会通过乌镇峰会、亚太峰会等平台凝聚国际共识,发布报告提出弥合数字鸿沟举措,并通过“爱(AI)公益行动计划”建立人工智能公益全球协同机制[4] - 呼吁企业推动数据、算法、模型等资源的开放共享,研发轻量化模型、分布式计算等技术,提升系统部署效率[7] 能力建设与全球治理 - 各国政府应协助培育本土技术力量,构建覆盖全球南方及各国基层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南北合作开展远程教育、短期培训与跨国联合培养项目[8] - 国际组织应积极搭建跨国协作平台,协调资源配置,提升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制度参与度[8] - 各方应围绕技术伦理、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标准互认、数据治理等关键领域加强政策协调与资源整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