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的现状与趋势 - 2024年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5] - 2024年7月以来,河南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为64年来同期最热 [2] - 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单次灾害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高,并出现复合型灾害 [5] - 气候极端化已成为一种常态,表现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以及短期内的旱涝急转 [3][7] 极端气候对中国的影响 - 中国因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成为高敏感区和高风险区,其升温幅度和自然灾害数量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5] - 国内许多粮食主产区受到极端高温和暴雨影响,具体表现为冬小麦提前抽空穗,玉米生长变缓慢,种植户灌溉成本增加 [3][13] - 极端天气已导致全球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包括北美洲玉米、大豆和南美咖啡豆 [17] - 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更易受极端气候影响,国际食品价格波动可能引发资源抢夺、边界冲突等问题 [18] 对农业部门的具体冲击与应对 - 北方地区夏季变得更加高温高湿,粮食仓储需配备烘干、除湿设备,东北地区需关注田间排水并推广耐涝水稻品种 [14] - 农业公司需要优化农作物品种,培育能适应冬季低温时间不足的冬小麦以及更耐高温干旱的玉米、水稻 [15] - 短期内最重要的是大规模更新全国农业基础设施,以适应极端天气并从容切换灌溉和排涝模式 [16] - 相比于全国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种植面积,因气温升高而增加的适宜耕种面积可以忽略不计 [12] 对其他行业的潜在影响 - 与农业相关的保险行业需引入新金融工具,调整农业巨灾险的险种设计和赔付标准 [19] - 新能源企业面临“无风无日”天气导致发电量受影响的风险 [19] - 海上航运企业需考虑更多极端天气(如台风)并开始评估北极航线以节省成本 [19] - 城市规划企业需调整设计思路以更好地应对高温和暴雨天气 [19]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 为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全球需要付出比现在多五倍的努力,加速淘汰化石能源并全面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 [10] - 向绿色能源转型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0] - 海绵城市有承载力限制,需构思额外策略如将低洼地区设计成公园、湿地在超量降雨时吸纳洪水 [20] - 全球气候转好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需要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排除噪声并与伪科学斗争 [21]
气象学者魏科: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经济观察网·2025-08-0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