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力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研究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能力通过四维框架(知识创造力、群智协同力、流程调用力、生态更新力)显著驱动高端和低端颠覆性技术创新,对低端创新的边际效应更强(系数0.586 vs 0.533)[2][41] - 企业规模呈现非线性调节作用,中等规模企业(1001-5000人)和特大型企业(50000人以上)的创新优势最突出[44][46][50] - 民营企业中人工智能对高端颠覆性创新的驱动效应略高于国有企业(系数0.615 vs 0.569),但低端创新在两类企业间无显著差异[47][51] 研究样本特征 - 研究基于155家企业样本,覆盖医疗制造(5.81%)、机械制造(13.55%)、电子信息(13.55%)、环保绿化(47.10%)等行业[20][22] - 国有企业占比41.29%,民营企业占比45.81%,外资和集体经济各占3.23%[23] - 样本企业成立时间以11年以上为主(72.26%),员工规模分布均匀(100人以下20.65%,50000人以上17.42%)[21][24] 人工智能能力测度 - 构建四维测度量表:知识创造力(2题项,α=0.885)、群智协同力(5题项,α=0.928)、流程调用力(3题项,α=0.935)、生态更新力(3题项,α=0.940)[14][15][16][18] - 样本企业人工智能能力整体水平一般(均值2.728/5),知识创造力表现最佳(均值2.919),流程调用力最弱(均值2.630)[26] - 集体经济企业人工智能能力最强(均值4.13),外商独资企业次之(均值3.34)[29][30] 颠覆性技术创新表现 - 高端颠覆性技术创新均值3.583,低端均值3.320,表明样本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较高[34] - 成立2-5年的企业创新水平最高(高端3.833,低端3.711),11年以上企业次之[34][35][37] - 50000人以上企业在高端(均值3.951)和低端(均值3.790)创新方面均表现最优[40] 实证分析结果 - 人工智能能力对两类创新均具显著正向影响(低端系数0.586,高端系数0.533,p<0.001)[41][43] - 低端创新模型解释力更高(R²=0.442 vs 0.398),表明其机制更易被捕捉[43] - 中等规模企业(1001-5000人)人工智能驱动效应最突出(高端系数0.836,低端系数0.780)[44][50] - 特大型企业(50000人以上)同样展现强劲创新驱动(高端系数0.608,低端系数0.651)[44][50] 企业规模差异 - 1001-5000人规模组人工智能对高端创新的驱动系数最高(0.836),5001-10000人组最低(0.292)[44][46] - 低端创新同样在1001-5000人组驱动最强(系数0.780),101-1000人组最弱(系数0.427)[50] - 特大型企业(50000人以上)在两类创新中均保持较高驱动系数(高端0.608,低端0.651)[44][50] 企业性质差异 - 民营企业人工智能对高端创新的驱动效应略高于国有企业(系数0.615 vs 0.569)[47][48] - 低端创新在两类企业间无显著差异(国有企业系数0.649,民营企业系数0.607)[51] - 民营企业高端创新模型拟合度更高(R²=0.395 vs 0.351)[48]
人工智能能力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效应研究——基于155家企业的调查研究
经济观察网·2025-08-06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