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新空间”让文化服务实现“多元共生”
中国经济网·2025-08-07 16:25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 - 全国已有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超4万个,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具有“小而美”、运营灵活的特点,易于嵌入街头巷尾、人文建筑、城市公园等各类生活场景 [1] - 这些空间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业态与功能 - 空间功能向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例如成都的“留灯书屋”开办艺术夜校,湖北潜江的文化驿站集直播培训、社区阅读、文创展示于一体 [2] - 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年均举办600多场文化活动,空间既承载惠民功能,又嵌入消费场景 [2] - 服务模式从“静态展示”转向“多元共生”,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并拓展消费新场景 [2]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的挑战 - 行业面临同质化严重、文化赋能不足等问题,根源在于功能定位模糊、管理运营标准不一 [2] - 长期运营是行业难点,各地管理运营方式不尽相同,包括政府提供场地专业机构运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纳企业建设等模式 [2]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盘活提升存量空间”,鼓励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 建设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做足品牌定位工作 [3] - 可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营、品牌联名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专业运营主体 [3] - 需加快构建多元共治生态,健全管理和运营机制,例如制定完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创新数字化管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