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创新 -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通过产权界定和标准化计量将生态功能转化为可交易价值载体 [1][2] - 突破传统发展范式局限,通过"生态系统经济化"与"经济系统生态化"双向转化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演进 [3][6] - 引入稀缺性定价和全生命周期生产理念,重构市场基础并实现生态约束与经济激励的动态平衡 [4][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驱动 - 数智技术推动治理范式革命,区块链实现生态资源确权,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溯源数据资产 [12][13] - 人工智能扩展生态生产可能性边界,优化沙漠治理和红树林修复等场景的供给效率 [13] - 数字平台通过需求侧规模经济和AR技术实现生态产品供需智能化匹配,修正传统需求函数 [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路径 - 生态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构建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19] - 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行业绿色改造,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19] - 建立"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融合机制,形成"保护者受偿、破坏者赔偿"的激励相容体系 [11][1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设计 - 构建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与横向流域补偿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8] -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红线、资源有偿使用等法治保障体系 [19] - 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形成目标体系与奖惩机制联动的制度框架 [1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协同 - 江河流域跨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与市场手段协调上下游利益,破解"保护与增长"悖论 [11] - 生态优势区通过横向补偿和产权交易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空间正义 [16] - 建立代际公平分配机制,通过生态权益跨期交易避免"生态赤字"代际转移 [15][1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网·2025-08-08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