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SC.AI 2025 在京闭幕:政企校共筑 AI 安全人才培养“新基建”

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 - 信息安全作为数字经济基石 产业规模与质量呈双升态势[3] - 需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完善协同机制 共建资源平台 攻关关键领域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3] - 新兴技术推动实战化人才需求激增 需强化双师队伍建设 优化实战教材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3] - 推动产教融合模式与国际标准对接 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3] 企业战略与实践举措 - 360提出技术反哺教育实践愿景 通过优化课程 建设实战平台 强化标准 完善就业通道推动双向赋能[5] - 360发布极翼成长计划 构建智库专家 实战精英与一线教官三类讲师矩阵 讲师可获得收益分成 国家级荣誉认证及专属IP孵化权益[7] - 360与11所院校共建双师实践工作站 实现企业资源与教学需求精准对接[7] - 360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 实现双导师+真岗实练培养模式 学生通过护网实战等项目直接对接企业真实岗位[6] - ISC AI学苑联创共营合作伙伴计划落地 奥米智慧 广州腾科等7家企业成为首批合作伙伴 共建AI安全教育服务体系[8] 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重庆大学通过AI+安全产教融合构建产业需求-科研反哺-人才培养闭环生态 将企业级攻防 AI安全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6] - 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形成共同体+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维育人模式 开发实战课程 建立省级实训基地 联合全国135家单位成立数字安全共同体[6] - 北京大学强调新时代信息安全人才需具备懂AI的安全专家 数据炼金术士等复合能力 掌握对抗机器学习 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6] - 10所高校社团单位通过安全KER社团本地化运营开展数字安全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活动[7] - 30支参赛团队在ISC AI 2025创新独角兽沙盒大赛新星赛决赛获奖 展现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功底与创新思维[8] 技术能力与课程建设要求 - AI时代知识网络为多维交互系统 教师角色需转型为思维引导者与人机协同主导者[6] - 高校需建立覆盖通识教育 专业应用 垂直领域的AI课程矩阵 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6] - AI安全人才培养需严守技术伦理红线 建立健全校企协同监管框架[9] - 通过课程共享 认证互通 竞赛牵引等举措破除院校与产业间资源壁垒[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