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产业封锁的历史与本质 - 美国对华产业封锁是历史规律 守成大国对追赶国家的必然打压 类似17-18世纪英国对殖民地的制造业限制[1] - 封锁核心目的是维护制造业霸权 这是军事金融舆论霸权的根基 任何威胁其产业主导地位的国家都会遭遇围堵[2] - 技术封锁可追溯至冷战时期 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等机制实施 包括对盟国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打压[3][5] 中国产业体系的核心优势 - 拥有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全覆盖 形成"先有-再多-后强"的发展路径[7][9] - 产业与科技存在本质区别 产业追求规模效率而非绝对尖端 成熟制程芯片占市场主体[6][10] - 省级均等化工业网络是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前已建成从东到西的完整产业链 为承接全球转移奠定基础[7][9] 中美发展模式差异 - 中国GDP更注重制造业实体产出 美国GDP以服务业为主 后者依赖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11][12] - 产业升级不可阻挡 因中国具备"全体系"优势 从螺丝钉到太空实验室的全品类生产能力[10][11] - 中国发展逻辑强调共享 通过一带一路输出基础设施经验 打破西方"比较优势"等级结构[17][19] 技术封锁下的发展机遇 - 被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加速技术转化效率 形成"核心技术靠自主研发"的社会共识[20][21] - 外部压力打破路径依赖 推动构建更大规模全球市场 不再局限于与发达国家接轨[21] - 人工智能可能是冷战以来唯一颠覆性技术革命 但产业化仍需长期发展[6] 全球产业体系变革方向 - 中国主张扁平化发展模式 通过技术市场共享打破西方等级秩序 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6][17] - 基础设施分为有形(交通能源)与无形(教育卫生) 中国在"一带一路"中同步推进两类建设[18][19] - 西方殖民模式导致功能单一化 中国经验强调多元化发展 不强制输出但提供样板[19][20]
雷少华: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为何注定失败?中国正在改写500年工业史的潜规则
观察者网·2025-08-10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