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最高法“25条”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保障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长江商报·2025-08-11 08:06

政策核心与目标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民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提出25条具体举措,旨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1] - 政策目标是以规则之治激发市场活力,以权益保障释放发展动能,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1] 市场准入与公平竞争 - 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政策,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依法遏制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破除区域壁垒和地方保护 [3] - 依法规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力度,保障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积极助推统一大市场建设 [2] 融资支持与账款清欠 - 依法助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民营经济组织依托供应链产业链拓展新的融资担保方式,确认非典型担保的法律效力,稳定金融机构法治预期 [4] - 着力促进解决拖欠民营经济组织账款问题,全面落实快立、快保、快审、快执“绿色通道”工作要求,强化对拖欠主体的强制执行 [4] - 依法规制“高利贷”“砍头息”等非法职业放贷和转贷等违法行为,严惩民间借贷犯罪活动,助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4] 企业内部治理与权益保护 - 惩治民营经济组织内部腐败等犯罪行为,引导其规范内部治理、诚信合法经营,规范用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5] - 对股东争议,引导通过股权转让、股权回购、减资分立等途径实质性化解经营僵局,防止内部治理失序 [5] - 加强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的规范,依法追究其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责任,维护现代企业产权结构,切实维护中小股东权益 [5] 信用修复与善意司法 - 完善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2025年上半年有111.58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新纳入失信名单人次连续五个季度下降 [5] - 通过积极适用失信惩戒宽限期制度和信用修复措施,帮助努力偿债的被执行人经济再生 [5] - 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有力有效整治不规范执行行为,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