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抗战家书|纸短情长话家国
新华社·2025-08-11 15:13
那些信纸已经枯黄,字里行间却依然有血在涌,有泪灼烫。纸短情长处,山河尤可闻。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烈士家书。这是生命的吟唱,也是英雄的绝响;是亲情的牵挂,也是燎 原的星火。 抉择:将小我熔铸于大义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1934年11月24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 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吉鸿昌就义当天的绝笔,字字千钧。这位变卖家产购枪抗日的将领,信中不忘托付 妻子"教养子女"。舐犊之情未减分毫,赴死决心坚如磐石。 "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 率部奔赴罗店前线。部队出发前,他致信妻子,发出心灵的呐喊。三天后,英雄以身殉国。 无国,何以家为?当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写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 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当冀南银行总行行长高捷成高呼"国家得救,民族得存"……生命已与山河融为 一体,家与国命运紧紧相连。 家国情怀不是抽象之辞,而是危难之际对"小家"的割舍,对"大国"的托举。 诀别:未言身后事 只道报国心 "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这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1942年写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