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保护与传承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标志着保护工作进入"后申遗时代" 重点转向遗产价值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2] - 创新性通过中小学教育系统传播遗产价值 采用渐进式认知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小学低年级建立直观印象 小学高年级理解历史文化价值 初中阶段培养全球视野和文明互鉴意识[3][4] - 教育教材由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组织 北京出版集团出版 申遗团队编写 实现从"感知→理解→思辨"的三阶递进模式[4] 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 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已举办五届 前四届累计参与人数达几十万人 收到设计作品20万件[7] - "藻井"图案冰箱贴文创产品产生数千万元经济效益 中轴线冰棍等文创产品既传播文化又带来经济效益[7] - "数字中轴"的"云上中轴"小程序注册用户超百万 近3万人成为保护监测志愿者 提交7万多条监测信息和15万张监测照片[8]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数字平台显著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中轴线大讲堂"2021年15场讲座观看量突破1000万人次 2022年16场讲座观看量飙升至1800万人次[9] - "最美中轴线"项目线上平台讨论量超几十亿 播放量近二十亿次[9] - 数字技术实现时空穿越体验 可一键切换元代 明代 清代中轴线景观 通过数字复原技术直观展示700年历史层累形成过程[10]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 中轴线保护需避免"申遗成功即终点"误区 应思考如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成为凝聚市民认同感的精神纽带[5] - 需整合北京8处世界遗产(含中轴线)及众多文物保护单位 实现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6] - 数字技术将专业学术内容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视觉呈现 既降低理解门槛又保证考证准确性 如景德镇窑炉技术数字化展示[11][12] 十五年申遗历程的阶段性成果 - 2009年启动中轴线保护 2012年初步勾勒价值轮廓 2017年受鼓浪屿申遗启示思考当代意义 2024年成功申遗[13][14] - 保护工作从专业价值阐释转向全民价值认同 使中轴线成为北京市民生活组成部分和游客文化体验窗口[15] - 数字技术解决传统体验局限 通过雨燕视角手机平台展现中轴线整体气势 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表达[10]
专访吕舟:全民参与正在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
新京报·2025-08-11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