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个人取款超5万仍需登记?多家银行问询用途 监管拟取消硬性规定
新京报·2025-08-11 23:45

监管政策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2022年版中"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规定 [1][2] - 2022年《管理办法》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原规定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难度较大,需大规模修订内部制度、升级系统、调整流程并进行人员培训 [2] - 新规不再统一要求询问并登记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资金来源及用途,体现"基于风险"原则和"需求适配"理念,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工作量并改善用户体验 [2][3] 银行当前操作 - 尽管2022年规定未正式执行,目前个人存取款超过5万元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仍普遍询问资金来源或用途 [4] - 银行表示此举主要为防范电信诈骗,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流程并不复杂,会根据客户银行卡状态进行询问 [4] 高风险场景管理 - 征求意见稿仍将5万元人民币作为多个高风险场景的标准,包括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金融服务 [7] - 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向非开户客户销售5万元以上金融产品也需开展客户尽职调查 [7] - 新办法对低风险情形简化尽职调查,对高风险客户、业务或交易采取更严格措施 [8] 行业影响 - 调整符合国际"风险为本"原则升级趋势,体现监管立法视野更宏观 [3] - 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金融机构合规性,减少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风险 [8] - 金融机构在完善客户信息后可能提供更精准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