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你根本不饿 是情绪怪兽在搞鬼
北京青年报·2025-08-12 07:31

情绪与饮食关系 - 情绪和饮食紧密相连 超重或肥胖人群常陷入情绪与饮食的复杂关系网中[1] - 情绪化进食场景包括:受同事下午茶照片刺激吃整盒曲奇 压力大时购买超大份冰淇淋 加班后通过烧烤啤酒犒劳自己 失恋时暴食导致体重单日上涨3斤[2] - 典型情绪进食类型分为嘴巴寂寞型(无目的咀嚼) 压力代偿型(用巧克力缓解焦虑) 无聊放纵型(刷视频时无意识进食)[3] 生理机制 - 压力状态下大脑多巴胺系统激活 产生对甜食的强烈渴望 皮质醇水平升高驱动高能量食物需求[3] - 进食后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物质 产生短暂愉悦感掩盖负面情绪 但后续伴随体重增加和负罪感[3][4] 正念饮食方法 - 区分生理饿(渐进性饥饿感)与情绪饿(突然渴望特定食物)[5] - 进食时咀嚼15-20次 放下餐具感受饱足感 多维度体验食物色香味[6] - 采用饱腹感评分制(0-10分) 理想状态为7-8分饱[6] - 允许偶尔失误 重点在于觉察饮食动机而非苛责[6] 行为替代方案 - 用10秒自问替代冲动进食 选择跳绳等运动释放压力[7] - 无聊时以花果茶替代零食 通过烹饪过程实现情绪舒缓[7] - 放慢进食速度可使饱足信号准时传递 例如充分咀嚼后发现薯片的多层次风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