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在生物等效性上与原研药相近 但临床反馈显示在吸收和药效方面仍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晶型 制备工艺 辅料及生物等效性实验局限性等因素 行业通过一致性评价制度提升了整体水平 但需防止后续质量监管不到位导致"一次性评价"问题 [1][2][3][4][5][6][7] 仿制药与原研药差异表现 - 部分患者尤其儿童危急病症或高风险手术中更信赖原研药 国产仿制药接受度虽提高但仍存在体感差异 [2] - 差异主要与药物吸收度有关 关键因素包括药物晶型不同 影响溶解度 溶出度和生物有效性 仿制药可能通过加量达到相同疗效但吸收曲线不同 [2] - 制备工艺 生产设备和辅料来源 种类及配比不同导致口感 疗效差异 例如原研药质量标准区间内(如95%-105%) 仿制药97%与原研102%的合理差异在多项目累积后差距扩大 [3] - 生物等效性实验存在样本覆盖偏差 仅针对18-40岁健康人群 缺乏老年人 儿童 孕妇等特殊群体数据 且参与人数有限 难以全面反映个体差异 [3] 仿制药行业现状与发展 - 中国仿制药占比超95% 原研药需经大规模随机双盲三期临床试验 仿制药企可快速降低药物价格但难以复制制剂方法 生产线管理及技术团队经验 [4] - 2015年以原研药为参比制剂审批 2016年一致性评价制度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指标一致 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节约医疗费用并保证用药安全 [5] - 一致性评价实施前多数企业水平仅20分 少数60分 实施后绝大多数达60分以上 数百家企业达80-90分 推动仿制药全球出口 [5] - 国内药企生物等效性已提升 但媲美原研药仍需过程 [5] 质量监管与挑战 - 通过一致性评价后 部分企业通过更改包装 改换辅料等方式压降成本提高利润 虽需验证实验但多次变更可能影响药品质量和疗效 [6] - 延长有效期是常见变更 因注册申报时稳定性数据有限 药企用注册批或工艺验证批样本替代三批商业化规模样品申请延期 存在不合规问题 [6][7] - 药监部门2023年发布新规要求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合规生产并谨慎评估变更影响 地方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方式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但成效需时间 [7]
仿制药追赶原研药:一致性评价不可沦为“一次性评价”
新华网·2025-08-12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