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开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活跃 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分别超过20%和30% [1][2] - 2024年港股行情回暖 南向资金大量流入 海外资金流入势头积极 风险溢价降至较低水平 [4][6] 公募基金港股配置 - 公募机构对港股关注度显著提升 主动权益类基金 QDII基金和固收+基金均积极布局港股 [1][2] - 截至2024年底 全市场二级债基合计持有港股市值达54.2亿元 广发基金旗下产品持有7.89亿元居首 [2] - 7只二级债基持有港股市值超2亿元 广发聚鑫债券以6.09亿元居首 [2] - 8只二级债基港股持仓占比超9% 景顺长城景颐尊利债券达9.63%最高 [3] - 多只固收+基金港股持仓接近合同规定上限 广发集远和广发集轩债券分别达48.68%和49.61% [3] 固收+港股策略表现 - 固收+港股策略2024年收益率达7.95% 排名第一 超过固收+红利策略的7.29%和固收+价值策略的6.93% [4] - 2025年以来该策略收益优势扩大 多只重仓港股的偏债混合型基金收益率普遍超过7% [4] - 策略采用纯债资产打底 港股红利防御和科技龙头增厚的三重配置优势 [1][4] 重点持仓标的 - 腾讯控股成为公募基金第二大重仓股 小米集团 中芯国际等获显著增持 [2] - 基金重仓港股包括小米集团 美团 腾讯控股 中芯国际 小鹏汽车 固生堂和五矿资源等 [4] 港股估值与投资机会 - 港股估值相对A股有显著修复 未来仍有进一步修复空间 [5] - 在AI赋能下互联网和科技巨头投资逻辑强化 AH溢价率有望回到相对低位 [5] - 外资重视中国资产重估机会 港股AI应用端资产稀缺性突出 整体估值提升趋势将延续 [6] 行业配置方向 - 关注互联网龙头 汽车 文娱消费等方向 [5] - 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领域的互联网平台 云计算 AI应用 游戏出海等龙头企业 [6] - 关注消费复苏相关的餐饮 酒类 体育用品 免税 本地生活服务等细分领域 [6] - 关注生物医药与创新药领域的创新药 研发外包 医疗器械等领域 [6] - 关注公用事业 电信 能源等红利资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