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的战略意义与定位 - 健康科普被视为“治未病”的首要环节,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生产力,旨在将严谨医学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懂的形式,助力疾病早筛、早诊、早治 [4][5] - 行业推动健康科普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型,需破解伪科学误导和公众认知误区,让健康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科学合规的科普生态 [6] - 健康科普可提升患者预后、节省医疗资源,同时促进医生专业能力与医德医风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肿瘤和慢病管理中作用显著 [4] 当前挑战与优化方向 - 行业普遍存在健康科普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观点片面化等问题,需由专家学组制定更新临床实践指南以确保内容标准规范、与时俱进 [5] - 需推动健康科普从泛科普转向精准科普、从专业科普转向应用型科普、从单向传播转向解决需求的个性化科普,以实现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 [5] - 公众对某些疾病缺乏认知,如常将口腔癌误认为普通溃疡而贻误治疗,凸显了提升早筛意识和科普精准触达的必要性 [6] 医疗机构的具体实践与激励机制 - 医院通过设立科普奖励机制、举办科普比赛、严格内容把关等举措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形成规范化科普体系 [4] - 建议通过奖励、职称评定等措施鼓励医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并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打造优秀科普作品的良好环境 [5][6] - 行业呼吁搭建官方科普平台,汇聚优质医疗资源,提升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公信力,并吸引更多医生参与优质科普 [4] 重点疾病领域的科普需求 - 我国乙肝防治成效显著,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已近乎为零,但仍需加强科普以提升对肝病的科学认知,并重视酒精肝、脂肪肝等非传染性肝病的防控 [4] - 需强化公众对消化道疾病的筛查意识,特别是破除“无症状即无事”的误区 [5] - 应重视发挥科普在促进口腔疾病早筛早治方面的作用,以降低发病率和晚期就诊率 [6] 科普内容创作与传播形式的创新 - 医务人员创作的科普内容应兼备科学严谨与生动有趣,可运用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让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 [6] - 行业需建立规范的传播机制,推动科普从医学附属品变为必需品,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从传递信息变为行为干预 [5]
规范引领专业赋能 构筑健康科普良性生态
人民网·2025-08-12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