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个人碳账户发展现状 - 多家商业银行探索推出个人碳账户 将客户消费行为的碳减排量换算为银行账户积分并换取权益[1] - 中信银行联合深圳排放权交易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及中汇信碳资产推出国内首个银行主导个人碳账户[2] - 建设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打造个人"碳账本" 整合行内外碳减排行为数据[3] - 浦发银行推出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 碳积分来源于绿色金融业务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3] - 日照银行在政府指导下搭建个人碳账户平台 截至2月末已发放个人碳积分近1亿分[4] 碳减排成效与目标 - 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每年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碳排放[2] - 日照银行预计年末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 年减少碳排放10吨[4] - 碳账户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 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2] 银行应用场景与权益机制 - 中信碳账户内测版包含生活缴费网上办理 申请电子信用卡 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核算[2] - 建设银行基于"碳账本"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 分期福利 消费折扣 支付优惠 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服务[3] - 浦发银行企业碳账户对应权益包括基础费用减免 快速审批通道 绿色金融资讯 绿色财务顾问等[3] - 公开版将包含绿色出行 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2]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个人碳账户可吸引用户绑定生活场景缴费功能 活跃存量用户并增强客户黏性[6] - 基于绿色消费行为数据画像创新绿色金融零售产品 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6] - 金融碳账户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进行价值评估 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1][7] - 个人参与碳市场交易可提升市场流动性 进一步激励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4] 发展挑战与配套需求 - 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测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存在瓶颈 核算标准尚未统一[8] - 需要完善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的市场机制及激励机制[8] - 需依托线上线下场景铺设与拓展 加强个人碳账户数据平台搭建[8] - 需保障碳足迹数据收集核算准确性 确保企业及个人数据安全性[8] - 现阶段受制于数据来源 覆盖范围较为有限[8]
“碳”寻个人账户 银行业碳金融创新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