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监管层明确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 银行理财子公司有期待有纠结
新华网·2025-08-12 14:26

监管政策动向 - 证监会于5月20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允许同一集团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基金牌照,这是继4月26日发布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意见后,监管层再次明确信号 [2] - 2018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已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持牌划定路径,规定理财子公司公募产品只能投资持牌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 [2] 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机遇 - 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可显著提升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能力,实现高风险产品品牌隔离和更独立的人才激励(如员工持股) [2] - 持牌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借助银行体系客户信任基础,走出与传统公募基金不同的独立发展路径,并与母行牌照产生协同效应 [1] - 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发行更多权益资产比例较高的产品,带动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提升机构投资者比例 [3] - 在利率下行趋势下,持牌可快速补齐权益投资短板,完善全品类产品能力,扩大在大资管领域优势 [3] - 借助银行销售渠道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与母行形成良性协同,反哺银行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 [7] 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 - 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固收型产品占比近80%,高风险特征产品(如"固收+"/权益型)不足10%,而公募基金后者占比接近40% [6] - 持牌初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可能侧重类现金管理产品、偏固收产品、指数型产品及FOF等稳健权益产品,与传统公募基金形成互补 [7] - 在现金管理类产品中,公募基金凭借税收优势更多参与机构业务,而零售业务因客户风险偏好下降需求上升,两类产品规模近期均增加 [6] 挑战与考量因素 - 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相对薄弱,业务转型需投入系统建设、投研体系及人才储备等资源,成本较高且短期盈利难度大 [4] - 部分公司对申请牌照持观望态度,主要因保障原有业务转型是当前目标,短期内无精力和动力开拓新业务 [4] - 可能受限于"一参一控"政策要求及成本盈利综合考量,导致投入顾虑 [4] 行业影响与长期展望 - 银行理财子公司持牌将推动银行理财公募化,回归资管业务本源,惠及普通投资者,并提供与其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机会 [3] - 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趋势下,银行理财子公司需加强权益类资产投资布局,做到固收与权益"两头硬" [5] - 长期看竞争不可避免,但银行理财子公司可通过明确自身优势和定位,在竞合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协同壮大规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