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时60余年,几代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探寻北京“城之源”(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2025-08-14 05:51

遗址概况与历史意义 - 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 也是国内发掘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1] - 遗址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 包括董家林 黄土坡 刘李店等多个地点[10] - 将北京建城史推进至3000余年前 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 被称为北京"城之源"[10] 考古发现历程 - 1945年首次被发现 1962年北京大学开展小规模试掘 发现西周时期陶片[2] - 1973年发现69座墓葬及车马坑 包括燕侯级202号大墓 出土堇鼎 伯矩鬲等珍贵文物[3] - 1986年发现1193号大墓青铜器 铭文"令克侯于匽"实证周王命令燕侯克到燕地为诸侯[4] - 1995年通过天文推算 文献和碳14测年推断燕国始封年为公元前1045年前后[4] 最新考古突破 - 2019年重启考古工作 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 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2] - 外城壕堆积层达12-16层 碳14测年显示外城壕启用于西周早期 中期前被废弃[5] - 发现8座祭祀牛坑 祭祀用牛年龄多在2岁半到3岁半之间[5] - 首次建立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将遥感考古 航空摄影等成果整合成三维模型[6] 多学科研究成果 - 植物考古发现燕人以食粟 黍为主 证实西周时期为北方旱作农业[6] - 建立遗迹三维测控网 准确记录每个遗迹的位置 大小和形状[6] - 开展动物考古 植物考古 有机质残留物分析 铜器溯源等多学科研究[5] 文化价值与传播 - 2025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 - 2025年3月公开征集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9] - 开设国际田野考古学校 吸引美国 加拿大等国学生参与考古实践[8] - 2022年以来组织数十组家庭零距离体验考古发掘活动[7] 学术意义 - 外城发现证实城圈结构至少为双重 改变学界对西周燕都城市复杂性的传统认识[5] - 双重城垣结构在西周封国遗址中属首次发现 与周原遗址城市设计理念一致[5] - 对认识周初封燕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证实了《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的北燕封地具体位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