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理确定碳排放配额总量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新华财经·2025-08-14 13:26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改革 - 配额总量管理制度与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制度衔接 对稳定排放行业实施总量控制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预留发展空间[2] - 有序降低石化化工 数据中心及水上运输业纳管门槛 拓展建筑类覆盖范围至高校医院 研究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管[2] - 分行业差异化设定有偿发放比例 2027年配额有偿发放比例控制在8%以内 2030年进一步提高有偿发放量占比[2] - 与全国碳市场衔接 进入全国市场的单位结余配额分三年结转 其他单位暂不实施结转[2]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 实施方法学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 拓展减排行为与场景 构建常态化闭环消纳体系 应用区块链和AI数智化赋能管理[3] - 创新用户成长体系与个人碳信用评估体系 激发商业活力 吸引多元主体共建 倡导公益碳注销[3] - 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示范 推动演出赛事会议展览等大型活动有计划实施碳中和[3] 碳金融市场发展 -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时丰富市场参与主体 包括金融机构 符合监管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及个人[3] - 支持上海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纳入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范围[3] - 建立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互通互认机制 研究基于企业碳绩效的碳账户体系[3] 配套支撑体系建设 - 扶持规范碳排放管理领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3] - 实施碳排放管理员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 - 争取《巴黎协定》下国际碳减排量交易平台落户上海 加强与国际碳市场对话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