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记者手记丨从文化传承到友谊桥梁——一所马达加斯加侨校的历史变迁
新华网·2025-08-15 08:40

学校历史与起源 - 塔马塔夫华侨学校前身为兴文学校,创办于1938年,旨在为躲避中国抗日战争的侨童提供祖国教育熏陶 [3] - 学校由当地华侨集资兴办,最初专门招收华侨子弟 [3] - 创办之初学校仅有一个班级,共19名学生 [8] 学校规模与演变 - 学校规模从最初的一个班级扩展至包含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部各年级 [8] - 目前学校拥有400多名在校生,其中华侨子弟的数量已不足10% [8] - 学校招生范围逐步扩大,从专门招收华侨子弟扩展到吸纳更多非华侨子弟 [8] 教学特色与文化传承 - 中文教育自建校以来从未间断,始终作为核心教学特色 [8] - 除中文课外,课程还包括中国历史、地理、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等通识内容 [5] - 学校组织中文歌曲演唱以及中国绘画、武术、剪纸等各类文化体验活动 [9] 学校角色与影响力 - 学校已成为华侨华人服务当地社会的平台和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8] - 学校与广东省侨办和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合作,有派遣教师长期驻校教授中文 [9] - 该校参赛选手曾多次赢得"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马达加斯加赛区冠军 [9] 学生案例与代际传承 - 华裔学生彦琳家族祖孙三代均在该校就读,奶奶和父亲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在校学习 [2][5] - 学生彦琳在2023年作为"汉语桥"比赛冠军首次访问中国,并表达未来成为外交官以促进中马友谊的愿望 [9] - 学生父亲弗朗西斯·马尔松回忆就读时校园内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包括庆祝春节和每周升旗仪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