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绿色转型 - 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基地将400万吨煤炭中仅100万吨用作燃料煤,其余转为化工原料生产聚乙烯颗粒,实现"点煤成金"向高端新材料产业迈进 [2] - 煤炭消费占比从2012年下降15个百分点至2024年的53.2%,反映煤炭利用方式和消费模式根本性转变 [2] - 霍林河矿区实现生态修复治理率100%、植被覆盖度超90%,展示全生命周期生态治理成果 [3][4] 油气行业低碳创新 - 吉林油田利用废弃井站场建设15万千瓦风光项目,满足22%用电需求,实现闲置资源再利用 [5] - 胜利油田CCUS项目通过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12%以上,同时实现碳封存与石油增产双赢 [6][7] - 传统油气产区探索风光火储一体化、氢能管道输送等协同发展模式 [8][9] 新能源装机跨越式发展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突破60%,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同比翻倍 [12] - 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年送电量超600亿千瓦时,滇西北—广东工程年送电超200亿千瓦时 [14] - 福建平潭海上风电场总装机111兆瓦,年替代10.38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28.38万吨 [15] 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 - 成都工业园屋顶光伏满足园区1/3用能,降低白天近50%尖峰负荷 [16] - 上海社区光伏健身器与充电长椅实现绿电共享,济南小区车网互动让电动汽车参与电力调节 [16] - 风光大基地建设同步开展生态评估,光伏园预留生态廊道,输电线路优先采用地下电缆 [17] 技术装备突破 - 特高压交直流设备实现自主研制和大规模应用,代表国际电力装备最高水平 [13] -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投产,为深远海开发积累经验 [15]
能源绿 中国策——写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中国电力报·2025-08-15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