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退款”新骗术:AI造假成“薅羊毛”利器
新华网·2025-08-15 14:36
行业现象 - 电商平台出现消费者利用AI工具生成虚假商品瑕疵图片进行"仅退款"的情况 [1] - 案例包括伪造水果霉斑、视频中出现不合理肢体特征等难以辨别的AI生成内容 [3] - 商家面临退款后无法申诉的困境,部分因审核难度大选择直接赔付 [3][4] 行业影响 - AI滥用导致商家审核成本增加,风险成本可能转嫁至产品定价和品质 [4] - 平台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及信用机制受到长期挑战 [5] - 恶意行为可能破坏交易公平性并引发群体从众效应 [4] 政策与解决方案 - 2025年3月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定不得伪造或隐匿AI内容标识,9月1日起施行 [5] - 中央网信办2025年4月启动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5] - 专家建议平台强化智能识别系统、实施内容标注制度、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并推动跨平台数据共享建立联合防控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