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媒体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 报纸作为战时信息传递和民众动员的关键媒介 及时报道战争进展并激发爱国热情 [15] - 多家报纸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坚持出版 甚至采用桑皮纸替代纸张并在空袭时转移至防空洞编印 [4] - 抗战期间报纸发行量显著增长 如《救亡日报》因独家战报内容使发行量激增至5万份 [20] 重要历史节点的报道突破 - 1945年8月10日《大公报》提前制作5个超大铅字和感叹号 在日本正式投降后立即刊出"日本投降矣"头版标题 [5] - 新华社于1945年8月10日最早接收日本投降消息 当晚通过《新华日报》连发三期号外报道 [7][12] - 1937年7月8日《世界晚报》成为首家报道七七事变当日新闻的事发地报纸 揭露"卢沟桥日军炮击"事件 [15][17] 国际舆论影响与外媒协作 -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于1937年12月15日头版刊登首篇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英文报道《日军杀人盈万》 被《译报》编译转载后引发上海租界群情激愤 [26] - 美国记者John Gunther在《译报》发表"第八路军具有第一流战斗力"的报道 肯定中共军队作战能力 [23] - 埃德加·斯诺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称为"窑洞里的预言" 该文献通过新华社播发产生全球影响 [29] 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报刊贡献 - 《解放日报》和新华社被毛泽东视为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的主要来源 发挥"人民喉舌、抗战号角"作用 [29] - 《晋察冀日报》采用"八匹骡子办报"模式在游击战中坚持出版10年 全文刊载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献 [33] - 《新华日报》在重庆期间遭日军轰炸仍坚持斗争 1939年被迫参与《重庆各报联合版》后于8月13日恢复独立发行 [34] 标志性报道与历史记录 - 1931年9月21日《中华画报》发表社论《我们做不做亡国奴呢》 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唤醒民众的文本之一 [14] - 1937年11月8日《救亡日报》刊登《松江被炸目击记》 记载平民死伤逾千的惨状并成为南京大屠杀的前期证据 [19] - 朱启平在《大公报》发表长篇通讯《落日》 完整记录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5] 文化界与跨党派合作 - 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创刊号由郭沫若题写报头 编委会包含巴金 王芸生 茅盾等200余位文化界人士 [17][19] - 文化界联名发布《文化界一致抗战宣言》 要求开放言论并主张"文学艺术必须成为抗战的号角" [19] - 《大公报》在抗战期间六迁报馆 明确宣告"一不投降 二不受辱"并拒绝日伪新闻检查 [22]
抗日烽火的墨香见证
新华社·2025-08-15 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