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力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长沙晚报·2025-08-16 11:10
生态修复与城市规划 - 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生态新IP",吸引大量市民休闲运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2] -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83.82平方千米,构建"一江六河、东西两屏、南心北垸"的生态安全格局 [3][4] - 规划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提出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等生态要素的保护与利用要求,并围绕"天蓝、水碧、土净"目标制定污染控制措施 [4] 矿山生态修复案例 - 浏阳市永和镇金桥磷矿通过"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模式,累计栽种树木6800棵,复垦复绿面积2公顷,绿化复垦率达90%,并发展苗木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5] - 长沙市自2022年启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已完成217.02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和107.61公顷有责任主体矿山的修复,实现绿色矿山全覆盖 [6] 生态价值转化实践 - 湘江欢乐城利用废弃矿坑建成全球最大深坑乐园,采取"生态+人文景观+旅游产业"模式激活发展新动能 [8] - 圭塘河井塘海绵公园通过EOD模式将93公顷修复绿地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吸引社会资本13.8亿元,创造2.75亿元预期运营收益,形成"生态修复—土地增值—商业反哺"循环 [8] - 湘江欢乐城和圭塘河案例入选湖南省首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 [8] 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 长沙市持续推进资源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完善"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健全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