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增值[2] - 苏州绿的谐波攻克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打破国外垄断,带动江苏苏州机器人全产业链集聚发展[2] - 中国钢研利用AI技术将高温合金材料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1-3年,开发出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材料[3] - 中国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居全球第二,1-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3][4] - 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等联合研发26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风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5] - 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区入驻197家科技企业,授权专利1160项,推动锂电检测设备等成果转化[6] 市场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政策层面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规范财政、土地等招商引资行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8][12] - 合肥合翼航空获全国首批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证,低空经济准入限制突破[8] - 中通快递升级新疆物流网络,运输成本降30%时效提35%,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9] - 跨电网电力交易机制建立,7月起实现全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10]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推进技术、人才、计量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年度归集岗位超150万个[10] - 汽车行业整治无序竞争后产销均超1500万辆,同比增速达两位数[11] 内外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 山东春雪食品上半年出口禽肉1.3万吨,国内销售1.6万吨,通过国际认证衔接双标生产线[13] - 海南自贸港12月18日启动全岛封关,推动内外市场双向联通[16] - 中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新增多国免签,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零关税待遇[17] - 上海自贸区77条试点措施全国推广,制度型开放加速[16]
畅通经济循环 凝聚创新合力 ——看中国经济之“融”
人民日报·2025-08-16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