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基本情况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 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共500余机器人参与 [1] - 赛事产生26枚金牌 为全球观众呈现科技与体育融合的视觉盛宴 [1] -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 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联合主办 [1] - 北京国资公司作为赛事承办方和全球合作伙伴 带领旗下北奥集团 国家速滑馆 国家体育场执行服务保障任务 [1] 电池充电管理 - 电池管理是赛事最核心环节 实行"机""弹"分离制度 电池单独存储并进行登记 [1][2] - 共部署40台充电柜360个充电口 分布在4大区域 其中B1赛队工作区域部署20台 3号训练基地部署6台 熊猫眼基地部署6-8台 [2] - 电池充电约需两小时 早上9点开始比赛后运行两小时进行第一波充电 B1充电区每天非常繁忙 [2] - 每台充电柜24小时专人值守 可同时为9台电池充电 通过登记系统进行空间部署 [3] - 建立每小时充电区集中报备机制 实时监控电池充电数量和运行情况 [5] 安全管控措施 - 充电管理筹备期与朝阳消防部门对接 实时关注电池完好程度和充电状态 [2] - 发现电池鼓包或破损时立即提醒赛队和组委会更换电池 [3] - 充电柜配备自动断电功能 散热报警系统可及时提示爆燃等危险情况 [3] - 未认证的自研电池安排在熊猫眼室外充电区 配备二氧化碳灭火器和专人值守 [4] - B1充电区设置于地下车库易分散人群位置 四周设有4个紧急通道 工作区与充电区保持安全距离 [4] 技术经验积累 - 通过赛事对人形机器人电池特性形成基本认知 与消防部门研讨锂电池充电问题 [5] - 及时向赛队反馈电池升级和研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助力电池研发能力提升 [5] - 设置设备安全负荷运转值 如6台柜子实际最多安排36台电池(满负荷54台)以最大限度保证安全 [4] - 截至目前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或意外 [5] 业务拓展意义 - 北奥集团在完成2022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后 首次涉足机器人赛事运营领域 [1][5] - 此次服务经验有助于未来承接更多科技与体育融合的赛事 进一步拓宽业务范畴 [5] - 为打造全市体育赛事平台运营商奠定坚实基础 [5]
如何保障人形机器人充电安全?组委会“机弹分离”探索充电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