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任务采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至地月转移轨道 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实施登月 [5] 火箭系统技术要求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 距载人登月要求的27吨级能力存在显著差距 [7]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采用高可靠 高安全和智慧化设计 [9] - 火箭需实现两枚按时序精准发射 确保环月交会对接可行性 同时具备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 [9] 飞船系统创新设计 - "梦舟"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具备自主逃逸救生功能 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11] - 飞船需承受新一代火箭推力 提供更强轨道机动能力和更全面的生命保障系统 [11] - 今年6月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为任务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11]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 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月面驻留和活动 [13] - 8月6日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自主避障算法可实时感知月面障碍并调整下降轨迹 [13] - 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正在研制 支持航天员月面步行或车载移动 [13][15] 月面环境挑战 - 月球极端环境包括高低温 高真空和复杂地形 月壤厚度不均可能隐藏暗坑 [14] - 月尘扬起可能阻碍视线 缺乏大气保护层需防范微流星袭击 [14] - 通过地面模拟试验和应急预案全力保障航天员活动安全 [14] 返回地球技术方案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 即太空打水漂方式实现减速 [18] - 返回舱首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 再次进入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18] - 需研制智慧制导导航系统 控制高速再入过程中的热防护和精准飞行 [18][19] 航天产业经济效益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投入1元产出15元 [3] - 空间站 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带动尖端工艺 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3] - 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造福国计民生 [3] 月球探索战略价值 - 月球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 也是探索火星等星球的中转站 [3] - 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具有重大帮助 [3] -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 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活动 [19] 探月工程历史背景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 落 回三期 分别实现环月探测 软着陆巡视和采样返回 [21][23] - 四期目标包括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 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和环境探测 [23]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2025-08-18 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