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在牛市中出现策略转变 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业绩可持续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通过限购 自购和平台化投研模式重塑行业生态 [1][13][19] 绩优基金限购潮 -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后 约190只年内收益率超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31只实施限购或暂停申购 [2] - 限购核心诉求是平衡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 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 [2] - 大量申购资金涌入会导致高昂交易成本 可能迫使基金经理买入次优标的 损害持有人利益 [3] - 监管政策强调投资者回报导向 如2024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3] 自购新特征 - 137家公募基金实施自购 较去年同期增加33家 自购总额超50亿元 达去年全年的80% [5] - 权益类基金自购净申购额超27亿元 占比过半 56家公司自购股票型基金 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5] - 自购时机从传统市场下跌时稳定情绪转向上涨阶段主动布局 如南方基金斥资2.3亿元申购权益类ETF [7] - 自购行为将公司利益与投资者深度捆绑 展现对市场长期信心和投研能力自信 [6] 去明星化与平台化转型 - 行业逐步弱化明星基金经理依赖 转向团队化 制度化投研模式 [10] - 平台化模式提供多元产品选择 通过四大专业投研团队实现跨资产类别协同 [10] - 监管要求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约束短期投机 强化团队协作 [11] - 激励机制从个人转向团队共享 设置长期业绩 风险控制等多元化考核指标 [12] 投资者决策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关注公司整体实力 包括投研稳定性 长期业绩可持续性 [14] - 限购被解读为对策略容量的敬畏 自购被视为对市场估值的认同 增强信任感 [14] - 投资筛选维度聚焦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及业绩可持续性 反映投资理念理性化 [15] 应对市场震荡策略 - 市场震荡期间限购基金可能重新开放 以抓住低位布局机会并避免赎回冲击 [16] - 平台化模式具有更强适应性 通过体系化研究覆盖和多元化策略储备应对波动 [18] - 策略调整基于市场流动性状况和产品运作情况 无固定模式 [17][18]
牛市终于又来了!公募基金“画风”却变了
中国经济网·2025-08-18 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