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买新退旧”调包骗局、“高价挂卖”虚假交易……从平台“薅羊毛”,哪些行为是禁区?
央广网·2025-08-19 13:16

电商平台诈骗案件分析 案件类型与手法 - 犯罪分子利用平台"售后无忧"服务制造虚假交易,通过高价挂卖商品后恶意退货骗取差价,涉案金额较大[1] - 奢侈品毛衣案例:官方售价2000元商品被加价至4000元挂卖,利用退款机制骗取平台补贴1000-2000元差价[1] - "买新退旧"调包骗局:从二手平台购买瑕疵品后调包正品退货,利用正品平台7天无理由退货政策套利[3] - 运动鞋案例:二手瑕疵鞋与正品差价显著,犯罪嫌疑人通过调包手段累计操作100多次[3][4] 平台漏洞与风控缺陷 - 退货审查机制不完善,自动补贴行为缺乏严格筛选,导致虚假交易未被及时发现[2] - 依赖机器智能审核,对商品型号和质量审核不严格,未能识别"以次充好"行为[3] - 风险防控机制存在疏漏,同一账号频繁退货未被有效监测,犯罪嫌疑人通过借用多账号、变更收货地址规避监测[4] 犯罪特征与司法认定 - 犯罪团伙分工明确,通过聊天记录合谋利用规则,主观恶意明显区别于正常交易[2] - 诈骗罪构成要件明确:虚构事实(调包退货)导致平台财产损失[4] - 普陀区法院已对两起案件主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十个月和二年六个月[1] 整改建议与行业影响 - 建议采用大数据+AI技术建立动态监控体系,筛查高价商品和异常挂单,拦截虚假交易[4] - 优化退货规则:限制"售后无忧"适用范围,对高频退货账户实施信用评级和封号措施[4] - 打破平台间"信息孤岛",建立商品流转路径追踪机制,引入第三方审核杜绝假货回流[5] - 涉事平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整改,联合多部门优化规则并提升技术风控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