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法治畅通信用修复之门
人民日报·2025-08-19 16:06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对企业而言,良好的信用是一张重要名片。 这也带来思考,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构建良好信用生态? 两个事例,给人启示。 一个关乎精准惩戒。上海某汽车公司、某科技公司因合同纠纷被申请强制执行后,未按承诺及时履行。 企业是"恶意失信"还是"暂时失能"?上海长宁法院实地调查后认为,企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前景 可期,只是暂时遇到融资困难。法院以执行担保等对企业经营发展影响更小的措施,避免将其纳入失信 名单。今年3月底,企业获得融资后主动履行义务,困境迎刃而解。 一个关乎柔性修复。某塑料科技公司因技术升级导致资金链紧张未能偿还贷款,因违反财产报告令被纳 入失信名单。公司受信用惩戒影响无法再融资扩产,陷入"有订单无资金、有产能无信用"的困境。 怎么破局?江西法院查明,企业非恶意逃废债,仍有发展潜力。经债权人同意,法院出具信用修复证明 书,并暂停信用惩戒。半年内,企业偿还了债务,重焕生机。 打开信用修复之门,是激发市场活力的良方。实践表明,信用惩戒并非目的,通过精准施策,以约束促 诚信、以修复促发展才是更优解。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为"诚实而不幸"的经营主体"纾困",执 法有力度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