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档案里的抗战家书|亲爱的孩子,听我对你说
新华社·2025-08-19 19:50

亲爱的孩子,听我对你说 今天的人们不免好奇:战火纷飞中的中国人作何思何想,又以何样的精神诫子传家? 所幸,书札得以穿越时空。赵渭滨、袁国平、赵一曼……抗战英烈的见闻和思想,通过档案资料留存至 今,启迪后人。 战场,未被修饰的前线实录 "娘子关一带是山地,倒还可守。不过川军的枪等于零,重轻机枪均土造,不能连发,没奈何只有以血 肉去与敌人机械化的部队和机炮火碰。结果之如何,不问可知了。" 寥寥数语,写出敌我悬殊的战力对比、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况。这是1937年10月2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 41军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在行进中,写给18岁儿子铁松(赵世诚)的家信。 我方以"枪等于零"对抗日寇机械化部队和机炮,家书向子女传递当时官方战报不曾展开的细节。数月 后,赵渭滨血洒疆场,家书成为绝笔。 "日本鬼子并不那样可怕,只要会打战,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 打了贰佰廿多次的战,都是胜利的,有了这一年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更有自信了。" 1938年12月,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给侄儿袁振鹏写了一封信,颇具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彼时在武器 装备极差的情况下,新四军在敌后抗日斗争中形成实战经验、以弱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