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与背景 - 一把约一米多高、半米多宽的旧木梯和煤油灯在大兴区榆垡镇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展出,是平南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苏玉振在李惠林家开展抗日工作时使用的物品[1] - 苏玉振在1943年10月进入平南地区开展抗日工作,该地区泛指北平以南、平汉铁路以东、永定河以北、廊坊以西的广大平原区域,环境极为残酷[3] 抗日堡垒户与地窖 - 李惠林家庭作为“堡垒户”,在房后挖掘了深两米多的地窖,用檩条支撑并覆盖柴草作为掩护,内部放置桌子和油灯,成为苏玉振的“专用堡垒”[4] - 苏玉振曾致信感谢李惠林,称其家是开辟永定河北地区最可靠的堡垒户,在县委秘书和通讯员牺牲的情况下,苏玉振因李家的保护而转危为安[5] 地方抗日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 1939年7月,大兴地区第一个抗日政权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成立,以永定河畔东、西押堤为落脚点进行秘密抗日活动[7] - 1940年11月,大兴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刘各庄村李广林家成立,李广林任支部书记,李惠林任抗日村长,带动了该村抗日斗争[8] 地道战的开展与作用 - 1943年冬天,刘各庄村李惠林家东屋下挖掘了永定河北侧第一个地道,总长度10多米,主要用于藏身,未与外部相连[9] - 利用该地道,李惠林帮助隐藏了许多八路军干部和伤病员,曾有一次在日军搜查时,固安五区青救会干部就藏在草棚中[9] 抗日斗争的牺牲与坚持 - 1944年2月,敌人清剿刘各庄村,苏玉振的秘书赵正和通讯员吴桐林在突围中牺牲,苏玉振随后转移至富各庄村[11] - 苏玉振依靠群众支持发展组织,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已建立起上百人规模的游击大队,驰骋于平津铁路两侧[12] 平南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 1944年10月,中共冀中第十地委决定建立平南县,苏玉振任县委书记,标志着该地区由敌占区变为抗日游击区[12] - 通过艰苦工作,刘各庄、佟家务等40余个村成为隐蔽的抗日游击区,不少村庄建立了两面政权[12]
平南刘各庄“老苏专用堡垒”,见证抗战军民鱼水情
新京报·2025-08-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