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停车治理方案 - 北京各区针对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采取"一站一策"精细化治理方案 包括增供给 强引导 重宣传等措施[2][3][5] - 东城区通过挖掘空间 分区停放 共管共治三大举措 新增停放区200余处 标识标牌30余个 并协调楼宇物业将3个机动车位转为非机动车位[3] - 西城区采用"去杆增箱添豁口"方式释放200余个非机动车位 并按车辆类别分区停放[5] - 海淀区在西钓鱼台站采用"空中分流+地面停放"模式 新增40个非机动车车位并建设架空栈桥[5] - 朝阳区通过利用闲置地块 腾退围墙等方式 在九龙山站新增300余个车位 在劲松区域新增80余个车位[6] - 石景山区在古城站通过硬化50平方米区域新增100个车位 应对日均2000辆非机动车停放需求[7] - 丰台区在景风门站腾退250平方米空地 并通过围墙退让2米释放停车空间[7] 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 形成"商户参与+居民自治"维护体系 由社区志愿者 楼宇保安 共享单车运维人员共同值守引导停放[2][3] - 统筹"红马甲"社工 "橙工装"环卫 "灰制服"保安 "蓝坎肩"志愿者等多群体参与秩序巡查和车辆码放[4] - 全市率先引入"黄上衣"文明引导员在早晚高峰引导停放[4] - 街道督促底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 协助维护停车秩序[3] 市级政策与实施成效 - 市交通委选取53个站点作为一级站点 要求2024年底前150米范围内停放区"应划尽划" 提供4.2万个停车位 新增200余处引导标识[8] - 在望京 劲松地铁站试点远端停放激励机制 累计成功引导8300余人[8] - 2025年计划对B+R停车场围栏"应拆尽拆" 优化接驳流线[8] - 截至8月上旬已完成50个轨道站点治理 修复接驳步行道24315平方米 站前广场31104平方米 新增非机动车停车面积100513平方米[9]
地铁站新增10万平方米非机动车停放区
北京青年报·2025-08-21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