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0年高点A股,还能上车吗?
新京报·2025-08-22 12:37

当前A股市场行情特点 - 上证指数涨1.04%报3766.21点,北证50刷新历史纪录,市场情绪高涨 [1] - 高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齐涨,债券等资产承压,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 [1][9] - 市场呈现"科技牛"等多元叙事特点,由科技革新、美联储降息预期及地缘缓和推动 [4] 与2015-2016年行情对比 - 2015-2016年行情由政策刺激经济托底推动,棚改政策、抵押补充贷款等释放流动性,场外资金加杠杆入市,叙事以"大水牛"为主 [4] - 本轮行情自"9·24政策"调整启动,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突破,流动性方面两融余额创新高,7月非银行存款新增2.1万亿元 [4] - 两轮行情在基本面托举、流动性充裕及情绪驱动相似,但政策力度、杠杆渠道和叙事逻辑存在差异 [4] 影响行情走势的因素 - 全球市场面临科技竞争、关税与地缘政治等多重不确定性,但资金"双头下注",配置黄金类避险资产和美股、比特币等高风险资产 [5] - A股市值超100万亿元,若160万亿居民储蓄持续入市且外资加大配置,指数或仍有空间,关键在市场结构从地产主导向科技制造引领转型 [5] - 行情起初由政策宽松推动,后随优质科技企业涌现和"新质生产力"叙事转向分化,科技制造板块更具可持续性 [5] - A股以散户交易为主,易出现急涨急跌、情绪驱动行情,需回到基本面、流动性和科技叙事的良性循环 [5] 中小盘股表现 - 中小盘股驱动资金中有很多量化资金或市场化资金,机构参与比重低,保证市场活跃度和吸引增量资金,题材和热点迅速轮动 [6] - 资金积极寻找配置方向,可能存在泡沫,但科技泡沫多被视为"良性",引导资源向特定领域聚集 [6] - 在当前托底有力、情绪高涨的市场中,中小盘行情仍可能延续 [6] A股与港股市场比较 - A股与港股投资者结构、资金来源和风格不同,A股自"9·24"政策预期升温率先启动,由托底政策和流动性驱动情绪 [7] - 港股科技板块去年开始上涨,医疗板块今年跟进,估值较低,今年"逆袭"得益于全球资产再配置,美国基金回流新兴市场,"北水南下"及海外华人资金进入 [8] - A股依赖权重股稳定指数,中小盘股受情绪追捧,港股更体现机构化特征,大型公司交易由基本面主导,更易受全球套息交易影响 [8] - 两大市场共享中国基本面,但因资金和投资者结构差异,行情节奏和结构性机会呈现不同弹性 [8] 看好行业或板块 - 大中华资产投资焦点从传统城市化与工业化转向"新质生产力"赛道,科技、医疗和军工板块持续受到关注 [9] - 港股消费表现强劲,A股传统消费相对平淡,反映年轻消费群体更愿为情绪价值和身份认同买单的新趋势,新兴消费值得重点关注 [9] - 市场最显著特征是"双线布局",高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齐涨,债券等资产承压 [9] 资产配置建议 - 推荐"杠铃策略",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同时重仓配置,"进可攻退可守" [10] - 两类资产均呈现涨势,形成"双赢"局面,反映市场对未来3-5年全球政治经济与供应链重造的预期 [10] - 增加对避险资产特别是黄金和前沿科技等风险资产的配置 [11] 对3700点的看法 - 3700点成为起点需要上市公司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投资人要更有耐心、更加长期 [12] - 投资人和上市公司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缺失或错配会使市场陷入"疯牛急跌"或"牛短熊长"的恶性循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