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伙儿的精气神提起来了!”——来自三省七县脱贫村的调研之二
人民日报·2025-08-22 16:43

精神面貌变化 - 脱贫群众从"盼温饱"转向"拼未来",精神面貌显著提升,子女教育质量大幅改善,小学入学测试平均分从十几分提升至80分以上 [1][2] - 全国易地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率达96%以上,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 [1] 产业发展与就业 - 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累计培育乡村工匠13万余人,带动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5] - 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2-3个特色主导产业,75%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8] - 云南镇雄县五金产业园80%技术和管理岗由返乡人员担任,超20万在外技能人才回流促进产业升级 [7] 农业与产业链升级 - 四川通江县围绕银耳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开发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设立5000万元产业基金并推出"通江银耳贷" [9] -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通过55万元小额助农贷发展土豆产业,产品进入京津冀市场并带动就业增收 [4] 文旅与多元价值挖掘 - 云南彝良县宝藏村打造农文旅综合体,成为"云南省金牌旅游村",开发天麻采挖、美食宴及精品民宿项目 [10] - 河北围场县八十三号村发展文旅产业,村民投资20多万元开办民宿年收入7万多元,全村45户民宿带动上百人就业 [10] 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 - 四川南江县通过"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培育本土人才,养殖户实现从传统经验向科学管理的转型并成立合作社 [7][8] - 河北围场县粉条加工厂投资200万元建设3条生产线,直接收购农民土豆并提供15个稳定工作岗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