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暑期实践变身环保课堂,环保教育如何从书本知识走向绿色行动力?
央广网·2025-08-22 16:42

环保教育暑期实践概况 - 今年暑期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广受欢迎,来自16所高校的20支团队、300多名学子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活动[1] - 活动范围广泛,覆盖社区街角、企业工厂、田野乡间、江河湖畔,将广阔天地变为“环保大课堂”[1] - 生态环保、垃圾分类、气候变化等议题持续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相关学生实践活动正逐渐火热[2] 具体实践活动案例 -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学生们深入草原、湿地、乡村一线,从事设计垃圾分类方案、为乡村生态旅游建言、传播黄河生态文化等活动[1] - 在安徽省黄山市,青少年走进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参与“环保大侦探”活动,专业人员讲解水质检测知识并使用多参数水质检测箱进行亲身体验[1] - 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40多名中小学生参观环保能源公司,了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过程,该项目年总发电量约为6960万千瓦时,可满足3.4万个家庭一年用电需求[3] 实践活动的新特点 - 活动非常突出青少年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使用Vlog等形式自述或采访,形成有特点的传播方式[3] - 活动与科技相结合,融入高科技工具如无人机、VR、AI人工智能、环保机器人等[3] - 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多方联动,活动设计注重吸引青少年参与,强调在动手过程中边做边学[3] 环保实践的模式与成效 - 皖浙两省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新安江模式”,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好水,该模式已在众多流域和省域复制推广[2] - 活动设计多元化,包括参观实践、科学检验、非遗体验等,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 - 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减少浪费、循环利用”的环保意识,并将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技能,引导其成为家庭、校园和社会中的环保践行者[4][5] 环保教育的未来方向 - 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把知识融入日常实践活动,并帮助学生搭建实践场景,如进入社区做志愿服务[5] - “科技赋能”为“寓教于乐”提供更广阔舞台,学生可使用便携传感器检测、无人机巡河、大数据和AI分析结果,这成为拓展环保教育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方向[6] - 需从行为改变规律入手,使学生参与不只停留在暑期活动,而是能真正转化为日常环保行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