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华虹半导体拟通过股份加现金方式收购华力微控股权 实现母公司华虹集团三年前承诺的同业竞争解决方案 此次整合将显著提升公司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能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1][3] 交易背景与结构 - 交易源于2023年8月华虹半导体科创板上市时华虹集团作出的"三年内解决同业竞争"承诺 目前交易处于筹划阶段 [3] - 初步确定交易对手方包括上海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及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私募基金 [3] - 收购标的为华力微运营的华虹五厂 该厂与华虹半导体在65/55纳米及40纳米制程存在直接同业竞争 [3] 产能与工艺整合 - 整合后公司将新增月产能3.8万片的12英寸产线 叠加无锡二期8.3万片/月新产能 12英寸总产能有望在未来两年翻番 [4] - 公司将形成覆盖上海金桥、张江三座8英寸厂及无锡、浦东两条12英寸厂的生产体系 工艺节点从0.35微米延伸至28纳米 [4] - 整合后可实现柔性产能调配 能在一周内切换功率器件、MCU、CIS等不同平台 满足客户小批量多品种急单需求 [4] 财务与协同效应 - 2025年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8.3% 归母净利润795.2万美元同比增长19.2% [4] - 2024年公司营收20亿美元 产能利用率达99.5% 但毛利率仅11.4%同比下滑近4个百分点 [4] - 整合后可通过减少内部竞价、规模化采购和交叉销售使单位成本降低3%-5% 直接改善盈利能力 [4] 市场竞争地位 - 华虹集团2025年一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市占率2.7%位列全球第六 国内仅次于中芯国际的5.5% [5] - 公司专注28纳米及以上成熟节点 全球智能卡芯片市场占有率约三分之一 [5] - 交易完成后公司总资产规模将超100亿美元 12英寸收入占比预计从2024年53%升至2026年70%以上 [6] 整合挑战与规划 - 华力微产线折旧已过半但工艺仍停留在65/55纳米 若不能在未来两年导入28纳米HKMG平台设备残值将快速衰减 [6] - 两家公司ERP、MES系统差异较大 合并需投入数千万美元整合费用进行数字化改造 [6] - 管理层计划2025年底完成工艺对接 2026年导入28纳米车规BCD平台 使单颗芯片成本比竞争对手低8%-10% [6]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国家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3440亿元明确将成熟制程特色工艺列为重点投向 [6] - 证监会"并购六条"政策优化并购重组机制 为国企资产整合提供关键推动力 [8] - 全球成熟制程呈现"双轨"周期:AI与车载芯片需求升温 消费电子持续去库存 [5] 投资者关注点 - 交易作价及配套募资规模仍是关键变量 若全部股份支付将使股本扩大8%-10% [7] - 停牌前华虹A股对应2025年预测市净率约2.2倍低于中芯国际的2.8倍 港股仅1.6倍 [7] - 市场提前反应 公告发布前两日股价最高涨幅突破16% 最终收涨11.35% [8]
华虹系“兄弟”终要合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