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校西迁与教育传承 -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疯狂破坏导致多所大学被迫迁往西南西北等地恢复办学[1] -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从长沙抵达昆明[9][10] - 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迁至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师生员工徒步500多里到达汉中全校分置城固南郑勉县等三县六处坚持办学后改称西北联合大学[17] - 浙江大学辗转西迁四易校址最终在贵州湄潭办学达7年之久[25] - 同济大学在抗战中六次迁校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李庄办学6年[21][22] - 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办学[27] 高校办学成果与人才培育 - 西南联大在艰苦物质条件下师生精神振奋以严谨态度治学弥补物质条件不足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物理学家[11] - 西北联大1939年一分为五后发展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为西北地区留下完整高等教育体系[17] - 浙江大学西迁期间在湄潭培养出一大批吃苦耐劳精通专业的专门人才包括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等著名学者[25] -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培养坚定革命战士后发展为中国人民大学[19][20] 校地合作与持续影响 - 同济大学在李庄办学期间医学院为百姓治好"麻脚瘟"工学院发电机让古镇有第一盏电灯2006年以来100多名同学重返李庄支教开设"同李讲堂"和"长江信帆"书信活动[22][23][24] - 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湄潭引进优质茶种和龙井茶生产技术奠定现代茶产业基础2022年成立浙江大学湄潭茶业研究院助力茶产业标准化发展[25][26] - 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期间与公路部门合作打通澄江至昆明主要公路恢复校内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2023年与云南省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引进12名学科带头人10名银龄医师[27][28] - 中国人民大学与延安中学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包括线上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延中学子来京研学等[20] 精神传承与当代实践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参加"寻梦西南联大"物理营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带来6场学术报告涵盖量子计算机光电子技术等领域[9][15] - 西北大学组织专家学者撰写《西北联大亲历者口述史》收录47篇回忆战时校园故事采访亲历者和亲属后代30余人查阅期刊著作70余本[16] - 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赴延安开展社会实践与当地青少年围绕理想信念时代担当展开青春对话[19][20] - 多所高校通过支教科研合作医疗服务等方式延续抗战时期的校地情缘和服务精神[23][25][28]
重温抗战校史 厚植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2025-08-24 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