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奇兵”雁翎队
人民日报·2025-08-24 16:38
雁翎队历史背景 - 雁翎队于1939年2月由当地22名猎户组成 名称源于猎枪信口堵雁翎及行船队形似雁阵 [9][10] - 抗日战争期间在白洋淀366平方公里水域及143个淀泊区域作战 队员最多达150余人 [7][11] - 使用特色武器"大抬杆" 长度2.5-3米 杀伤距离100-150米 50米内可穿透人体或船板 [10][11] 作战事迹与战术特点 - 6年间与日军交战70余次 击毙俘虏日伪军约1000人 缴获大批武器装备 [11] - 1943年秋伏击日军包运船队 击溃100余艘货船 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 步枪百余支及数十船物资 [12][13] - 采用水上阻击战 端岗楼拔据点 冰上游击战等战术 曾潜伏水中数小时 冬日使用自制冰床作战 [7][13][14] 艰苦斗争与精神传承 - 1942年为躲避扫荡在芦苇荡隐蔽80余天 以"天当被 地作床 芦苇是屏障"为战斗口号 [15] - 纪念馆现存300多幅历史图片及200多件实物 包括作战小船与武器 [7][11] - 文学形象"小兵张嘎"取材于雁翎队队员 反映白洋淀军民共同抗战的事迹 [16][17] 文化影响与当代价值 - 纪念馆为雄安新区最大红色文化纪念馆 通过民谣"雁翎队 是神兵"传颂战斗故事 [7][8][10] - 年均吸引大量参观者 包括学生群体与家庭 用于革命精神教育 [11][15][16] - 老馆长张奇元历时多年走访挖掘史实 致力于雁翎队故事传承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