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任筱强:国际月球科研站“朋友圈”为何越来越大?
中国新闻网·2025-08-24 19:51
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背景 - 中国倡议发起多国参与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覆盖月球表面 月球轨道和地面建设 [3] - 深空探测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 安徽省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 支撑鹊桥二号 嫦娥六号等重大工程 [4] - 全球航天技术进步推动国际合作深化 建设科研站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必然趋势 [4] 科学目标与选址依据 - 制定地质 天文 日地环境 基础科学 资源利用五大科学应用目标 [6] - 选址聚焦月球正面南纬80度4个区域 基于科学价值最大化原则 [6] - 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冰资源 可支持人类生存和燃料需求 拥有连续100多天光照条件 [6] 设施建设规划 - 建设6大科研平台:地质 多物理场测量 巡天观测 日地月系统联动 基础实验 资源开发 [8] - 配套地月往返运输 月面运输车 作业机器人 能源供应 信息支持 生命保障等设施 [8] - 分两阶段建设:2035年前具备能源 通信 导航 运输 驻留核心能力 2045年前建成航班化运输系统 [9] 国际合作进展 - 2017年发起合作倡议 已与1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60余个机构签署合作文件 [10] - 未来十年计划寻找50个国家 500家科研机构和5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合作 [12] - 发起六大合作倡议包括和平开发利用 共商共建共享 成立合作组织等 [12] 组织架构推动 - 计划牵头成立国际合作委员会 建设国际合作总部 [12] - 深空探测实验室发起国际深空探测学会 系中国首个航天领域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