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抗战家书丨与妻书,予家国
新华社·2025-08-25 19:13
抗战英烈家书的历史价值 - 文章核心观点为通过抗战英烈家书展现民族存亡关头中华儿女舍家为国的赤诚精神与家国情怀 [1][3][5] - 家书记录将士对家人的牵挂与诀别 如余子武1944年夏末在前线寄给妻子的平安家书[3] 戴安澜1942年赴缅作战前信中嘱托妻子"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3] - 家书体现"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的辩证关系 如蔡炳炎1937年淞沪会战前致信妻子[5] 吉鸿昌1934年就义前写道"夫今死矣 是为时代而牺牲"[8] 具体人物与事件 - 余子武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军151师副师长 在1944年衡阳会战中牺牲[3] - 戴安澜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军200师师长 1942年赴缅作战[3] - 蔡炳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 1937年淞沪会战中于罗店战役牺牲 年仅35岁[5] - 肖永智任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抗击日寇时身负重伤 1944年遭遇日军突袭牺牲 年仅28岁[5][6] - 吉鸿昌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军军长 1934年11月24日就义 年仅39岁[8] - 彭雪枫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1944年9月11日牺牲于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战斗 年仅37岁[10] 精神传承与当代意义 - 蔡炳炎孙女胡清向后代讲述"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是用鲜血印证的真理[5] - 肖永智烈士安葬于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现成为少先队员敬献白菊的纪念地[7] - 彭雪枫1942年末家书中分享战斗胜利喜悦"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并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局[10] - 吉鸿昌就义诗"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体现浩然正气[9]